科举大佬_第29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9节 (第3/3页)

有人用棺材板当桌案?”
  苏凤章没有去过北方,但倒是听文先生说过,点头说道:“北方原本就不如南方富裕,有些偏僻的小县城物资不足,这样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  苏二叔还是不敢相信,嘀咕道:“那也不至于用棺材板吧。”
  他一辈子生活在南方,虽然也只是老百姓,但家里头还算富足,别的不说,湖山县月溪村都位于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块,他们这边不说富得流油吧,但吃饱穿暖还是有的。
  湖山县还好一些,听闻隔壁魏县没有遭灾之前,他们那边的县学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,县试的时候用的桌案都是黄花梨木,甚至还会特意搭建临时的考棚。
  反正有空,苏凤章倒是有心情解说。
  “二叔可听过大周太祖皇帝年间的南北榜案?”
  那是五十多年的事情了,中间皇帝都换了两个,苏二叔自然是没听过。
  “大周太祖年间,南方渐渐富裕,北方却多干旱,民不聊生,连吃饱都成问题,更别提读书了,文风不兴已成自然。”
  “那时候京城会试,太祖皇帝亲令大儒顾三省为主考官,他德高望重,是我大周出了名的儒学大家,在士林之中备受称赞。”
  “谁知道那时候南北士林相差巨大,会试结果出来,登榜之人都是南方学子,北方学子全部落榜,北方考生不满,认为顾三省歧视北方士林,故意为之,为此闹到了礼部击鼓鸣冤。”
  “那件事闹了整整一年,将朝廷文武百官都牵扯进来,甚至牵扯出太祖元年的两次舞弊大案,以至于顾三省为表清白在玄武殿触柱而亡。”
  “科举舞弊历来事关重大,但南北榜案绝对是有史以来牵扯最大的一次,从头至尾无数官员被贬,那一届的考生不是被杀就是流放,甚至还有官员被凌迟处死。”
  “顾大儒触柱而亡,反倒是保全了最后一丝体面。”
  “也就是那一年,太祖皇帝下令南北分榜,分开录取,才算是平息了众怒。”
  “但是从此也能看出来,咱们南方与北方差距甚大,那时候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。”
  苏凤章说话的时候声音压得很低,这些事情毕竟敏感,被人听见也是不好。
  苏二叔吓得脸色惨白,也压低声音问道:“怪道这些年南北考生不在一道考进士。”
  其实苏二叔这话不太准确,不是不在一道而考进士,而是会试南北分榜,但殿试还在一起,不然的话同一届还得有两个状元,岂不是贻笑大方。
  这是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,民间风气大不同造成的。
  就像月溪村,只是青州府下湖山县中小小的一个村庄,但村里头多有将孩子送去读书的,在苏凤章教导村中蒙童之前,在私塾求学的就有五六人。
  别看这数字不多,要知道月溪村统共才那么点人,这在北方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  南北分榜,说到底是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的战斗力不行,也为了减少南方士子的比例。
  苏二叔想太多,又神神叨叨的问:“二郎,这顾大儒到底有没有舞弊,若是没有的话岂不是死得太冤了?”
  苏凤章倒是笑道:“有没有重要吗?”
  苏二叔好像是听明白了,又好像什么都没听懂,他沉默了一下,又问:“二郎,你怎么会知道这些?是文先生告诉你的?”
  就算他不是读书人,也知道太祖年间的事情,肯定不是那么大路货的传闻。
  苏凤章只是说道:“是爹留下的手记。”
  苏典吏当年还曾上京赶考,自然是要打听一些消息的,只是最后花了钱却落了榜,他心灰意冷谋了职位,但笔记却都好好的保存了下来。
  他这么一提,苏二叔也想起了一些事情,感叹道:“当年还是我陪大哥去的京城,京城可大了,人也多,官话跟咱们这边的话也不一样,遍地都是当官的。”
  苏凤章就顺势问起京城的事情来,苏二叔来了劲头,即使过去了几十年,他还记得清清楚楚,又自己脑补了一些说得天花乱坠。
  在他的口中,京城倒像是个处处都好,除了买东西太贵没有一处不好的地方。
  两人一问一答的,时间飞快的过去了。
  依旧还是一声锣鼓声打断了苏二叔的回忆,他整个人跳了起来,下意识的就往人群里头冲,却被苏凤章一把拉住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