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99节 (第2/3页)
事。 四皇子今日越发的焦躁难安,只怕与此事也有几分干系。 徐家作为四皇子的母家,自然得为了他分忧,只可惜这些年来他们招揽贤能,真正能出头的却并无几人,朝廷文坛依旧把控在张太师等人手中。 正因为如此,徐家才会对夺得魁首的新科状元越发关注。 徐子峰犹豫了一下,才回答:“祖父,我对苏凤章也不甚了解,他与孟庭的交情更好一些,平日里是一个脾气再温和不过的人。” “温和?”徐尚书却嗤笑一声,反问道,“若是脾气温和的人,就不该写出《岁花吟》,也不该屡屡在文斗中拔得头筹,更加不可能宁愿得罪人也执意不卖画。” 徐子峰拧着眉头说道:“确实,那次在船上他主动与何隽比箭术,那时候也是锋芒毕露。” “只是,寻常与他相处的时候,孙儿只觉得处处舒坦,他脾性极好,会照顾人,颇为体贴,孙儿还从未见过他生气大动干戈的时候。” 徐尚书挑了挑眉,忽然说了一句:“能让你说出这话,就证明此人不简单。” 徐子峰莫名抬头,徐尚书就说道:“苏凤章不给你面子,反倒是让你记着他的好,难道还不够?若不是心机深沉只怕做不到如此。” 徐子峰微微皱眉,忍不住辩解了一句:“他为人热心,不像是心机深沉之辈。” 徐尚书心中叹了口气,没有追着这个话题多说,只是说道:“既然苏凤章不愿意亲近我们徐家,我们也不能白给助力,等他在翰林院吃足了苦头,便知道其中利害了。” “倒是孟庭……或可扶持。”这话徐尚书说的犹豫,孟庭也是才华横溢之辈,但徐尚书与他谈过几次,总觉得此人过于张扬,行事作风不是他所喜欢的。 若是苏凤章愿意跟随徐家的话才是最佳人选,只可惜…… 徐尚书退而求其次,只能将目光放到同样是青州出生,素来有才名,又与他们徐家同根同脉,甚至还有姻亲关系的孟庭身上了。 第135章 下马威 状元榜眼和探花并不只是名头好听,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,在其他新科进士还得再次朝考,综合前后的考试成绩才能授馆,其中最优秀的才会被择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。 这部分能够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的,也就是通俗所说的“点翰林”。 而剩下的新科进士,不是分发到各部当一个基层主事,就是远赴外地任职,通常来说都是后者,除非是人脉通天,或者被某位尚书看好,否则六部是不会随意进新人的。 别以为远赴外地任职是好事情,富裕的好地方早就被人占了坑,能等着新科进士远赴的通常是荒僻之地,这般的地方你想做出政绩来难于登天,一个闹不好岁月虚度。 有多少贡生中进士的时候意气风发,殊不知这将是他们一辈子的高光时刻,随后走的都是下坡路,蹉跎了一辈子还是不过五品的小官。 这也是为什么新科进士们总是忙着疏通关系,甚至不惜站队的,难道是他们看不透朝堂的危险吗,自然不是,而是不站队的话,或许他们就得离开京城,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回到这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繁华权利中心。 当然,苏凤章没有这个担忧,因为殿试之后,状元就会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则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,也就是说,在考中状元的那一刻开始,苏凤章已经是从六品的官员,比他们湖山县的蔡知县还高了一级。 翰林院乃是大周最为清贵之地,也是天底下读书人的圣殿,虽说在翰林院中,最高的翰林院学士也不过是正五品,但他们负责的是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职责,虽然官位不高,却是天子近臣。 不管是什么朝代,能够进入翰林院都是非常荣耀的事情,非翰林不可入阁由此而来。 就像是苏凤章这个新科状元郎,他刚刚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,这个职位的责任就是掌修国史,掌修实录,记载皇帝言行,进讲经史。 用现代的话形容,那这翰林院修撰简直就像是皇帝的秘书,当然,能不能走在皇帝身边,皇帝的信任重视程度,会直接决定这个秘书在翰林院的地位。 在进入翰林院之前,苏凤章便知道自己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,因为翰林院如今的学士名为池良俊,正是当初帮太子一起主持会试,选定了苏莯为会元的那人。 池良俊原本是京城人士,却十分偏向于北方学士一脉,并且还是太子爷的亲信,种种的原因之下,他对南方士子颇有几分打压的意思。 三年之前考中了探花的南方士子也进了翰林院当编修,原本皇帝还挺喜欢这位探花郎,结果这一位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三年,连续修了三年的书,连皇帝的面也没能再见一次。 在苏凤章进入翰林院之前,这位老探花郎终于忍不住了,心灰意冷之下自己申请了外调为官,这才脱离了池良俊的打压。 苏凤章没想到的是,这位池大人的打压来得又急又快,明目张胆,丝毫没有